首页 互动交流 残疾人风采

在面粉与奶油间雕刻希望——记湘潭县“无声烘焙坊”烘焙师杨杰

图为杨杰

图为杨杰

熹微晨光中,湘潭县紫薇路森林雅园的“无声烘焙坊”飘出麦香。1.82米的杨杰俯身在操作台前,手指在奶油上轻盈游走,一朵玫瑰渐次绽放。

这个自幼失聪的28岁青年,用六年时间将一间小店变成“社区美食地标”,更以“建党百年”主题蛋糕斩获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当被问及“无声世界是否孤独”,他在纸上写下,“烘焙是我的语言,每一道褶皱都是心跳的节奏。”

命运按下的“静音键”

“他一岁时发了一场高烧,从此世界安静了。”杨杰的母亲至今记得那个冬夜:一岁多的儿子因感冒持续高热,送医后被诊断为“神经性耳聋”。他们去北京、武汉的医院跑了个遍,专家的话如冰锥刺心,“神经受损不可逆,助听器只能捕捉部分声音。”

两岁那年,杨杰戴上人生第一个助听器。母亲每天带他往返于湘潭县光荣院与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四年后,当杨杰模糊喊出“妈妈”时,母亲在语训室哭成了泪人。

小学毕业后,杨杰转入湘潭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在此,他第一次接触烘焙课。面团在掌心发酵的触感、烤箱“叮”声带来的期待,让他找到与世界对话的新方式。

面粉堆里的“创业白皮书”

“母亲关掉经营12年的电器店,陪我赌一个未来。”2019年,22岁的杨杰站在自己的烘焙店前,招牌上“无声烘焙坊”五个字在阳光下发亮。母亲将电器店转让协议拍在桌上:“你选的路,我陪到底。”

创业过程中,杨杰一直严抓细节。在时间管理方面,凌晨4点揉面,7点送第一批面包到幼儿园,白天接待定制订单,深夜研究新品;在品质方面,坚持“零添加”,发酵时间严格控制在2小时以上,宁可少接单也不做库存;在无声服务方面,店内设置电子提示屏,顾客下单后收到震动提醒,同时,裱花台旁备有纸笔,杨杰与客人用文字交流设计灵感。

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该店开业四年,复购率达82%,自然树幼儿园连续三年签订面包供应合同,2023年月收入突破1.5万元。

奶油上的“革命”

“他把蛋糕裱花当艺术品,跪着练出‘千种花型’。”在2021年湖南省残疾人技能竞赛现场,杨杰的“建党百年”蛋糕引发评委惊叹——双层蛋糕顶部装饰有一圈由粉色奶油花朵、红色小花蕾、绿色叶子和蓝莓组成的花环,色彩搭配和谐,增添了自然清新的感觉。花环中央用金色糖霜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大字,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纪念意义。

台上的风光无限却充满背后的辛酸苦楚,为掌握裱花力度,他每天跪在80cm高的操作台前练习3小时,膝盖磨出老茧。他自学食品3D建模,将传统裱花与现代科技结合,创造出“可食用浮雕”技法。

在比赛前夜,他对着镜子模拟评委提问,用手机录下回答反复练习手势。“他的作品既有工匠精神,又充满时代感。”湖南省烘焙协会专家称,杨杰的“新中式裱花”正在推动行业创新。

社区里的“温度经济学”

“他的面包会‘说话’,治愈了整个街区。”在易俗河,杨杰的店有个别名——“治愈面包房”。70岁的王奶奶每天清晨来买“全麦养生包”,“这孩子总多给我塞一个,说‘奶奶牙口不好,这个软’。”装修公司李总长期订购“会议茶歇套餐”,“他的蛋糕能根据客户logo定制,上次把公司logo做成立体奶油,客户当场签单。”特殊教育学校将他的店设为实践基地,曾有12名听障学生在这里学习烘焙与客服技能。

杨杰的母亲感慨万千,“他听不见世界,但让世界听见了残障群体的可能。”

教育赋能的“破圈效应”

“特殊学校的‘一专多样’课程,正在批量生产‘杨杰们’。”

湘潭市特殊教育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构建“核心技能+跨界能力”培养体系——在烘焙专业方面:与五星级酒店共建实训基地,学生需掌握法式甜点、健康餐包等6大类24项技能;在创业支持方面: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开通“绿色审批通道”,提供3年免息创业贷款;在心理建设方面:开设“企业家讲座”,邀请残障创业者分享“失败100次后的第101次坚持”。近三年,该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达37%,除烘焙外,还涌现出网红饮品店、手工皮具工作室等多元业态。

杨杰递来一张手写卡片,“我想证明,残疾不是‘残缺’,而是‘特别’的另一种写法。”窗外,暮色中的烘焙坊亮起暖灯,穿校服的少年、提公文包的白领、推婴儿车的妈妈在店前排起长队。

此刻,烤箱发出“叮”的提示音,新一批面包出炉了。这声音,杨杰永远听不见,但他知道,那是希望破土而出的声响。

闲暇时,杨杰偶尔尝试手绘一个个“闪闪发亮”的蛋糕、面包,他妈妈向记者介绍,“这是杨杰想象中的‘完美世界’:没有声音的障碍,只有味道的共鸣。”或许,这就是创业最本真的模样——用热爱填补缺憾,让每个平凡的日子都发酵出希望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