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让读好书的权利覆盖每一个群体 ——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阅读权益保障论坛侧记

“海上的晚霞像年少的画,铺在天空等海鸥衔走它。遥远的帆任风浪拍打,为梦再痛也不会害怕……我希望许过的愿望一路生花,护送那时的梦抵挡过风沙……”伴随着歌曲《一路生花》的旋律,山西省太原市盲童学校的孩子们用一段非洲鼓表演拉开了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期间举办的阅读权益保障论坛的帷幕。

在现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左权县盲人宣传队带来的民歌表演《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优美的旋律中透出生命的坚韧与力量;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深情朗诵《读中国》,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炽热。

当文字化作跃动的鼓点、流淌的弦音与铿锵的诵读声,我们欣喜地看到,阅读早已不是视觉的独白,而是万千生命叩击世界的回响。

持续关注特殊群体的阅读权益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不断健全残障人士权益保障制度,阅读权益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着残障朋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对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精神世界和增强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从杭州到昆明再到太原,由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和中国残联宣传文化部共同举办的阅读权益保障论坛,已经走到了第三个年头。

“中宣部、国家版权局一直高度重视阅读障碍者对平等欣赏作品和接受教育的关键诉求,致力于维护和保障特殊群体的阅读权益。”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局长王志成在发言中提到,2020年第三次修改《著作权法》时,为了保障阅读障碍者平等参与文化生活,共享文明发展成果,将合理使用情形扩展到以阅读障碍者能够感知的无障碍方式向其提供已经发表的作品,为特殊群体无障碍阅读提供了更多便利。2022年5月,《马拉喀什条约》在我国落地生效。同年8月,国家版权局出台了《以无障碍方式向阅读障碍者提供作品暂行规定》,进一步推动《著作权法》和《马拉喀什条约》有效实施,更好保障阅读障碍者的文化权益。截至目前,共有90家无障碍格式版服务机构根据《暂行规定》向国家版权局备案。

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多年在出版和版权领域工作,对于中国在保障残障人士阅读方面的努力和贡献持续关注。他提到,中国版权协会在国家版权局的领导下,致力于推动无障碍阅读的机制创新。比如,携手出版机构、科技机构推动无障碍作品的标准制定和资源建设,助力视障群体平等获得优质内容;平衡权益和共享机制,倡导合理使用与授权机制相结合;探寻科技赋能无障碍阅读的美好途径,以版权为纽带,助力建设平等、包容、无障碍的阅读生态。“《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我们在关注数字阅读的同时,更要大力倡导传统阅读,同时要关注弱势群体,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阅读障碍人群。”阎晓宏建议。

呼吁更多出版机构开放专业内容资源

作为文明传承的守护者,出版业的根本使命是让知识流动,让社会共享。出版界也是保障阅读权益的主力军。《马拉喀什条约》落地以来,文化企业积极参与无障碍阅读版权服务,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作为涉猎科技、教育、少儿等领域的专业出版单位,人民邮电出版社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无障碍阅读的推广与落实。早在2019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就将第十四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生命是什么》的大字版权授予了中国盲文出版社,同时将该书的盲用有声书和盲用电子书版权进行了无偿授权,为视障群体构建可持续的无障碍阅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2024年4月,人邮社加入了视障群体无障碍阅读版权服务联合体,与出版社合力共同推动视障群体的阅读权益保障。

人民邮电出版社党委书记、总经理李文呼吁更多出版机构开放专业内容资源,倡议科技企业将无障碍适配纳入产品研发标准,期待教育公益等力量共同参与服务体系建设。“只有形成版权共享、技术共研、产品共创的生态,才能让优质内容突破载体与感官的限制,让读好书的权利真正覆盖每一个群体。”李文说。

中国盲文出版社是我国唯一一家服务视障人士的公益出版机构,70余年来始终致力于服务视障群体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共享社会文明成果。中国盲文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赖伟说,中国盲文社充分发挥“国家队”与主力军作用,主动研制并推广无障碍格式出版相关标准,建立了无障碍格式出版体系,在很多作品中,都把无障碍这个关键理念贯穿其中。在产品体系方面,推出了盲文、大字版、数字、有声、影视等无障碍的产品体系。

赖伟介绍,一直以来,中国盲文社聚焦视障群体的特殊需求,优化无障碍阅读产品供给;培植无障碍阅读品牌,创新无障碍阅读服务模式;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推进无障碍格式版转型升级;高效开展跨境交换,丰富无障碍格式版权资源。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12月,中国盲文社首次上线了一批无障碍格式版产品进行跨境交换,共40个品种,包括电子盲文图书、有声读物。全球的视障群体可以访问这些资源,这也有利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海外。

阅读不是一场障碍赛,而是一次灵魂的自由奔跑。当更多人越来越关注阅读障碍者的精神文化需求,阅读将成为一片真正的旷野。

作家、编剧张子影的作品《试飞英雄》曾以大字版和盲文版出版。当她第一次触摸到自己的书被转化为盲文点字时,非常震惊。写作几十年,很多时候并不曾注意到这样一个特殊人群。当她抱着那本特殊的书时,喜悦之余心里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忧伤和沉重:残障朋友的阅读是多么不易。而当一位陌生的朋友在一次会议后对她说:“读了你的书让我感觉生活又多了一些意义。”那一刻,她感觉无比温暖与幸福。张子影动情地说,作为一名写作者,她承诺将继续为无障碍阅读发声,为他们写作更适宜的作品,为积极推动全民阅读出一份力,让阅读与思想的光辉照亮每一个人的心田。

加速版权与科技的融合发展

版权是阅读权益保障的基石,科技是赋能阅读的重要力量。一直以来,版权相关科技企业、单位积极推进《马拉喀什条约》实施,深化版权服务,关注科技对阅读的影响,助力文化普惠,推动无障碍阅读深入发展。

天津市委宣传部版权处处长李文卫介绍,天津市版权局统筹天津人民出版社、心智互动(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版权服务为抓手,构建了覆盖出版、游戏、数字服务等多领域无障碍格式版的服务体系,有效保障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天津人民出版社已获批成为国家版权局无障碍格式版的服务机构,心智互动(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产品,成为全球无障碍文娱领域标杆案例。

比如,创新无障碍技术应用,打造版权服务精品。打造低视力儿童新课标必读名著大字语音版等图书套系以及天津方言字典语音版等工具书,满足低视力人群工作、学习需求。融合多模态出版资源,搭建无障碍版权服务平台,实现单一版权内容的多形态改编。提供场景化无障碍版权服务,助力视力障碍者融入数字生活。

围绕版权、科技与阅读之间的深层关系,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副会长兼总干事张洪波认为,在版权与科技的双重驱动下,文化产品的市场价值得以更充分地释放,版权价值实现路径也更加多元,文化产品、版权、科技三者实现了和谐共生,相互成就。文著协在去年的阅读权益保障论坛上协调知名作家持续捐赠正版资源,今年还将配合中国盲文社组织著名作家进特教学校,开展写作培训推广阅读,也将协助中国盲文社深化与国际儿童基金会联合会的交往与合作。

“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让书本的阅读延伸到了手机。我们用技术把文字化作声音,让视障人士有了更多新的阅读机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姚瑶提到,为了让更多的视障人士能够平等享受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阿里率先推出了优酷无障碍剧场,为视障人士免费提供丰富的无障碍影视资源,平台上目前共享的无障碍影视资源已经超过了8000部。去年,阿里推出了“追星星的AI”,依托通义大模型,孤独症孩子的家长可以通过一两句话来生成一个适宜孤独症孩子阅读的绘本,用它与自己的孩子进行互动,让孤独症孩子也能更好地体会阅读的乐趣。“‘美好生活一个都不能少’是阿里的无障碍愿景,也是所有阿里人共同努力的方向。”姚瑶表示,阿里愿与所有的朋友一起共同携手,以科技搭建桥梁,让每个人都能阅读世界,共享美好。

腾讯集团权益保护监测中心总监马晓明提到,腾讯科技助残的基因已经融入腾讯的产品设计中。在人工智能方面,腾讯投入了前沿的技术,服务于无障碍人士。腾讯联合中国盲人协会、中国盲人图书馆定制开发的AI编程第一课无障碍版本,可以让盲童站在AI的起跑线上一起起跑。腾讯开发的无障碍剧场,只要通过身份认证之后就可以免费观看。

“让我们携手并进,加速版权与科技融合发展,加强版权法治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让科技赋能全社会创新创造,让科技为版权作品市场价值转化创造无限可能,让版权成为科技进步与全社会创新创造的坚实支撑和有力保障。”张洪波说。

据了解,中宣部版权管理局未来将不断完善配套机制,夯实制度保障,制定完善符合我国实际的法律法规;着力加强指导监管,规范版权秩序,依法加强对制作提供无障碍格式版的版权合规指导监管;强化版权保障创新,科技赋能阅读,鼓励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无障碍阅读领域的投入,扩大无障碍阅读产品和设施的供给,让科技惠及更多的残障人士,传递科技向善的温度;进一步提升版权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展现我国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充分尊重人权的国际形象。

可以看到,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以版权保障权益、以科技赋能阅读,共同描绘的科技时代的阅读画卷正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徐徐展开。